保險業即將成為大數據行業
保險公司可以透過數據的分析,強化精算的結果,搭配個性化的診療方案來定義個性化的保險商品,並透過慢性病管理的科技服務,來協助保戶保持健康,也降低理賠的機會。(圖/Unsplash)

保險業即將成為大數據行業

隨著Omicron在台灣肆虐,台灣已經從本土零確診的時代中走了出來。過去在全球疫情中偏安一隅的樂土,現在已經是一個每天確診數萬人的戰區。白話的說,全球經過兩年多的疫情抗戰,以疫苗的覆蓋率提高為基礎論點,再把全人類從有COVID-19開始到現在的確診情況做個總平均,Omicorn 的確診者,的確多數屬於輕症。

然而,政府還是為了防範醫療資源的出現不可彌補的缺口,同時要兼顧經濟發展,學童照護問題,老人與幼兒感染問題等綜合性考量,連是否要 PCR 陽性才算確診的問題,也找不出妥適的方案,只能一直在不同的參數上調整放寬,如隔離天數,是否有同住家人,打了幾劑疫苗等等。這些政策的調整,很難滿足所有人。

筆者在寫作期間,也是確診狀態,跟許多確診朋友交換意見,每個人的症狀不一,不適的程度也不一。用藥的交互作用因為考量自身健康數據也不一。其實,隨著科技發展,當前的公衛政策,可以不需要再用大數法則來統一解決。

全球有多家知名的保險科技公司,都很早就投入了與穿戴裝置結合的前瞻策略。透過穿戴裝置收集個性化的健康數據,提高保險商品的精算水平,降低保費,並放寬投保限制,加快核保,自動化理賠,這是一個已經成型並且在國外運作已久的模式。當然,這些保險科技公司,當然都是純網路經營。搭配的穿戴裝置將會越來越五花八門,但主要目的,就是要協助人們自己量化自己的健康數據,透過數據經營自己的健康,最後才是透過保險理賠來轉移疾病帶來的其他風險。

慢性病患者可以透過健康手錶,無創的量測自己的血糖,血壓等,並透過保險科技公司提供的 APP,自動回傳健康數據,保險公司收到以後,可以利用大數據評估,並透過人工智慧給予建議,有健康意識的保戶,在有自律性的管理並經營健康的情況下,可以享有較低廉的保費。此外,雖然不能算是穿戴裝置,但搭配智能感知能力的牙刷,也可以有效的透過刷牙方法的偵測,搭配個人化 APP 的牙齒保健建議,來降低理賠的機會,讓保險商品的價格可以更多樣,更親民。

事實上,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的。很多的證據顯示,藥物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同樣的效果,每個人的飲食,對於身體當中的指標影響,也不太一樣,比方有的糖尿病患固定吃香蕉可以穩定血糖,有的人吃了,卻會快速拉高血糖提高風險。當我們總是聽人說著各種不同的飲食方式,運動方法,生活習慣的調整,可以改善我們的健康數據,若是我們身上的穿戴裝置,可以將我們期望改善的數據,包括血壓,血糖,血脂,甚至發炎指數,肝功能等,頻率固定且如實的提供給我們參考,進行驗證,那自我健康的管理,將會因為科技而達到一個新的境界,民眾容易掌握數據後,自我健康管理意識提高,醫療院所為了簡單的抽血檢驗,大排長龍的情況也將不復再見,醫療資源的量能也可以得到更有效率的應用。

在數據可以高度參考的基礎上,遠距醫療也可以更有效的實現,對於改善偏鄉醫療也會有很大的幫助,畢竟,這些穿戴裝置,隨著銷量大增與商業競爭出現,價格也會很快親民。事實上,以長期來看,透過穿戴裝置進行的測試,比正規醫院價格低很多,健保的負擔也會大規模變小。

科技化的保險公司在推動這樣的普惠工作,當然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。根據今年五月七日出刊的經濟學人雜誌指出,科技化的穿戴裝置與人工智慧,將會帶來醫療體系的大革命:早期診斷,個性化治療,以及慢性病管理,並且這對降低醫療成本與挽救生命是有絕對肯定的幫助。早期診斷配合大數據與人工智慧,可以在早期透過檢測,發現出原本不太會被發現的細微變化,進而降低治療的整體成本。越多的人使用穿戴裝置,並願意透過雲端分享自己的數據與治療方案,AI 與 Big Data 的綜效就更加的完整,對醫療體系的研究也會有巨大的幫助。

在這樣的結構下,保險公司可以透過數據的分析,強化精算的結果,搭配個性化的診療方案來定義個性化的保險商品,並透過慢性病管理的科技服務,來協助保戶保持健康,也降低理賠的機會。提供穿戴裝置給保戶,將會是一個很好的選項,同時保險科技公司也應該承諾,將收取的健康數據,在進行研究使用時,進行去識別化的個資保護。國家機構可以跟保險公司合作,取得更多的數據資源,加以運用,達到普惠醫療與普惠金融的雙贏。在可見的未來,保險公司的主力,將是在盡力檢測並降低風險,保險業不再只是單純將風險的發生進行理賠的行業,更將是一個共同推動全民健康,穩定醫療資源,協助政府公衛決策的大數據行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