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融科技正一步步拆解巨大的「支付長城」
新興的金融科技公司,將會開始分食這塊大餅,並透過降低店家手續費的策略,透過網路來讓新興的支付體系更快獲利。(示意圖/Unsplash)

金融科技正一步步拆解巨大的「支付長城」

今年8月20日,在《經濟學人》發表的其中一篇文章談到,信用卡的國際組織,特別是兩大巨頭 VISA 以及 MasterCard 與銀行的長期合作關係,寡占了世界的支付體系數十年。文章中提到,以美國來說,零售業者每一年必須支付給整個信用卡發卡體系的總費用,高達1380億美元,為零售業的第二大支出,僅次於最大的支出——工資。

在 COVID-19 的肆虐之下,透過網路消費的總金額不斷攀升,這也讓信用卡發卡體系整體獲益。然而新興的支付方式,可能會搖動這樣長期慢慢建構起來的支付長城。新興的金融科技公司,將會開始分食這塊大餅,並透過降低店家手續費的策略,透過網路來讓新興的支付體系更快獲利。

支付行為 從刷卡片到掃手機條碼

只要談到支付,就是現金的支出。信用卡是一個很好的支付工具,透過信用基礎,讓消費者可以延遲支付現金的時間,信用卡發卡體系,包括銀行與國際卡組織,也有效的合作提供優惠與活動來刺激消費,讓店家因為接受信用卡所需要負擔的手續費,花的有價值。

過去實體的信用卡放在錢包拿出來刷,現在可以透過手機的刷卡機制,將信用卡放在手機裡,手機成為是信用卡的載具,成為信用支付行為的媒介。當然,手機可以也可以透過軟體,與銀行的帳戶對接,讓現金數位化後,成為現金支付行為的媒介。

手機支付 意外為信用卡體系加持

過去許多人擔心,手機支付將成為信用卡衰退的原因,其實不但沒有發生,反而還幫了大忙!因為手機成了信用卡支付的最佳工具,而手機普遍成為現金支付媒介的國家,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國,也只有中國具代表性。

支付寶跟微信支付跟銀行帳戶對接,在實名制的基礎下,搭配二維條碼,店對店、人對人、人對店,現金轉來轉去,行雲流水。即便如此,支付寶跟微信支付,為了要掌握更多的商家,並在國際旅遊的交易中獲利,還是得跟國際卡組織合作,還是得支持信用支付,信用卡體系長期建立起民眾的支付習慣,比優惠、看紅利點數、里程數回饋,享受高端客戶持卡的尊榮感等文化建立的結果,中國即使大力扶植銀聯, VISA 跟 MasterCard 仍然有一席之地。而中國以外的地方,可能更不用提了。信用卡組織以及銀行,確實仍然在手機與網路支付的浪潮下,持續有很好的表現。

先買後付 攪動支付一池春水

然而經濟下行將會帶動一些變化了,已經行之有年的「先買後付」(Buy Now Pay Later,BNPL),如瑞典的獨角獸 Klarna 這樣的公司,已經開始帶動一些競爭,當在電商消費時, BNPL 的機制,同樣可以提供消費者延遲付款、分期,以及一些商家的優惠,他們在後台一樣有信用卡公司的信用機制,有利息的計算、有催款的流程,以及風險的管控,當然,也有簽約的銀行提供他們運轉的資金。

過去 BNPL 可能會要求比較高的分期利息來平衡自己的損益,降低自己的風險,同時也更專注服務那些不使用信用卡的族群,但現在這個競爭可能變的更公平,美國參議員 Richard Durbin 在今年七月開始鼓吹「信用卡競爭法案」(Credit Card Competition Act),希望推動未來的店家,都必須提供 VISA 與 MasterCard 兩大巨頭以外的信用支付方式來刺激支付體系的競爭。在政策面的協助下,若是法案推動成功,可能帶動全球的支付行為大變化。

台灣機會 尋找搭上趨勢的新商業模式

近期有財經雜誌提到,大家在關注並擔憂台灣的金融監理沙盒乏人問津,申請量少、過件量也少。金管會也的確在重視金融科技之餘,還有許多如防疫險這樣急迫性更高的事情要做。金融科技發展,除了靠金管會關心以外,其實還是要靠搭上趨勢的好商業模式,監理沙盒乏人問津並非不好,或許可以不與金融機構競爭的中性商業模式,才是更利於發展的。

多年前,我在美國參展時,結識 INSTO 的創辦人,他以台灣為場景,以美國為市場,研發刷卡軟體,供手機下載,希望讓每一個人手上的手機,都可以是接受信用卡刷卡的刷卡機。這樣的策略,清楚定義了小微店家以及個人賣家的市場,也是一個完全中性的商業模式,在台灣小小的成功,隨著美國的政策開放,到了大的市場,就會立刻往上攀升。並且台灣是一個高強度金融監管的國家,金融科技業者或許可以在台灣進行商業模式與市場的測試,成功後,找到機會,出海打拼,會更順利。